一、备课时间:2025.10.14
二、备课地点:212教室
三、参与人员:思政教研室全体教师
四、备课内容
开场致辞:主持人强调“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”是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课程的核心章节,关乎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与价值追求的引领。本次集体备课旨在深入剖析理想信念的理论内涵,探讨其育人功能,寻求有效的教学路径,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,筑牢信仰之基。
1. 背景阐述:结合当前部分青年存在的理想模糊、信念动摇、精神懈怠等现象,分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针对性。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凝聚精神力量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、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等维度,阐述讲深讲透本章节内容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。
2. 核心观点讲解:围绕“什么是理想信念”及“为什么需要理想信念”两大问题展开。
内涵解析:系统讲解理想与信念的概念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。重点区分生活理想、职业理想、道德理想与社会政治理想,阐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。通过革命先辈(如方志敏、夏明翰)为理想信念献身、时代楷模(如袁隆平、钟南山)为事业执着坚守等事例,具象化崇高理想信念的磅礴力量。
重要性阐释:深入剖析理想信念的“精神之钙”作用。讲解其对人生发展的指引作用、对精神世界的凝聚作用、对战胜困难的支撑作用。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,也是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。
3. 主要内容梳理:系统梳理本章节知识框架,包括:
· 理想信念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。
· 理想信念的层次与类型,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。
· 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性作用。
· 理想信念与社会实践的关系,强调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。
4. 历史地位分析:指出本章节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起点,是连接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枢纽。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、建设、改革伟大胜利的精神密码,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。
5. 研讨交流:参会教师就如何增强本章节教学感染力与实效性进行热烈探讨。
教学方法探讨:有老师提议开展“我的理想规划书”分享活动,鼓励学生畅谈并规划个人理想;有老师建议采用“红色家书诵读”或“榜样故事会”等形式,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;还有老师推荐利用VR技术沉浸式参观革命纪念馆,增强历史代入感。同时,普遍认同需结合学生专业(如汽修、制造等),引入行业精英、大国工匠的案例,使理想信念教育更接地气。
教学重点难点把握:大家一致认为教学重点在于讲清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对个人、对国家的极端重要性;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认同并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,并内化为个人的执着追求。有老师提出通过中外发展对比、历史与现实对照的方法,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历史必然性;也有老师建议组织“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”辩论赛,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困境,坚定信念。
教学资源整合:教师们分享了相关教学资源,如《信仰》《理想照耀中国》等纪录片、《共产党宣言》经典段落、反映理想信念的文艺作品(如《觉醒年代》片段)、权威媒体的相关理论文章及评论员文章等,并就如何分类、分层运用这些资源进行了讨论。
教学时间分配:建议“理想信念的内涵解析”与“理想信念的重要性”两部分分配主要学时,进行深入讲解和案例剖析;“理想信念的类型与层次”及“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”部分合理安排时间,确保学生能够系统理解并初步建立起知识框架。
五、会议总结
主持人对本次集体备课进行总结,认为讨论深入、建议务实。强调本章节教学要突出思想性、理论性和亲和力,避免空泛说教,要善于用历史映照现实,用榜样触动心灵,用说理赢得认同。要求各位教师认真吸收备课成果,精心设计教学环节,注重理论联系实际,切实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,自觉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。
学院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