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备课时间:2025.10.21
二、备课地点:5楼党员活动室
三、参与人员:思政教研室全体教师
四、备课内容
开场致辞:主持人指出"坚定信仰信念信心"是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课程中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章节,旨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信仰、信念、信心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,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。本次集体备课旨在深化理论认识,探讨教学方法,提升育人实效。
1. 背景阐述:结合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和部分青年存在的信仰迷茫、信念动摇、信心不足等问题,分析加强信仰信念信心教育的紧迫性。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、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、培养可靠接班人等角度,阐述本章节教学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必要性。
2. 核心观点讲解:围绕"信仰、信念、信心"的深刻内涵与内在统一关系展开:
信仰之基:阐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与真理性,讲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精神感召力,结合陈望道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等故事,说明信仰是精神支柱和最高价值追求。
信念之本: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优越性,通过改革开放巨大成就、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等实例,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。
信心之源: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,从我国发展坚实根基、强大能力、光明前景等方面,结合科技自立自强(如航天成就)、综合国力提升等具体事例,说明信心来自实践伟力与光明前景。
3. 主要内容梳理:系统梳理本章节知识体系:
· 信仰、信念、信心的基本概念、特征及其辩证关系。
·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。
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历史逻辑、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。
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与光明前景。
· 在知行合一中坚定信仰、信念、信心的实践要求。
4. 历史地位分析:强调本章节内容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与弘扬,是凝聚民族复兴磅礴力量的精神纽带。指出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,也是新时代青年克服艰难险阻、担当历史重任的思想保证。
5. 研讨交流:参会教师就如何增强本章节教学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进行深入研讨。
教学方法探讨:有老师建议组织"红色经典诵读会",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信仰力量;有老师提出开展"家乡发展变化"调研展示,让学生在实地感受中坚定信念;还有老师推荐运用"线上+线下"混合式教学,通过微课讲解理论,课堂开展主题辩论(如"强国路上,青年何为")。结合高职学生特点,建议引入大国工匠、技能楷模坚定信念、成就事业的案例。
教学重点难点把握:大家一致认为教学重点在于讲清信仰信念信心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;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真懂真信,将崇高信仰信念信心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有老师提出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(如对比新旧中国)、中西方发展模式的比较,增强理论说服力;也有老师建议组织"我的信仰我的路"主题班会,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畅谈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联系。
教学资源整合:教师们分享了相关教学资源,如《山河岁月》《征程》等纪录片、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等书籍片段、反映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影视作品(如《觉醒年代》《功勋》)、权威报刊的理论文章以及"学习强国"平台的优质资源,并就如何有效整合运用进行了交流。
教学时间分配:建议"信仰信念信心的内涵与关系"及"如何坚定信仰信念信心"两部分分配较多学时,进行深入讲解和互动探讨;"马克思主义信仰"、"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"、"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"等内容合理分配时间,确保理论讲解系统全面、重点突出。
五、会议总结
主持人对本次集体备课进行总结,认为研讨内容充实、方法建议可行。强调本章节教学要注重理论深度、历史厚度与现实温度的结合,要善于用事实说话、用案例佐证、用真情感染。要求各位教师认真梳理备课成果,优化教学设计,在教学中注重价值引领与行为引导相统一,切实引导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、补足精神之钙、把稳思想之舵,成长为有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时代新人。
学院首页